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服务体系,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监测目的
掌握2025年各中小学(含民办、子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相关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为我区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三、监测对象
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含民办、子弟)小学六年级学生、初中九年级学生、一贯制学校六年级和九年级学生,省厅抽取样本校和样本学生。
四、监测项目和指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项目包括办学条件、教师配置、教育投入、学业质量及体质健康等5类项目。各监测项目的具体指标如下:
办学条件:班额达标率、教学点占比、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教师配置:教师学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学校骨干教师、校长职级;
教育投入:教育事业费、基本建设经费和教育费附加;
学业质量: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门学科学业测试水平,九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等7门学科学业测试水平;
体质健康:六年级和九年级体质健康水平。
五、数据来源
办学条件数据以及教师配置的教师学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数据来源于教育事业统计,教师配置的骨干教师数据和 校长职级数据来源于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教育投入数据来源于教育经费统计,六年级学业质量和体质健康数据来源于现场测试,九年级学业质量及体质健康数据来源于学生中招考试成绩。
六、现场监测内容
1.小学学业质量监测。小学六年级学业质量监测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4门学科,统一组织现场测试,测试时间拟定于4月底。
2.小学体质健康监测。小学六年级体质健康监测项目包括体重指数、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分钟跳绳、1分钟仰卧起坐、视力等6项,统一组织现场测试,测试时间拟定于4月底,在学业质量测试之后进行。
3.小学学生相关因素调查。小学六年级学生相关因素调查随学业质量监测同时进行(学业质量测试完毕后,电脑自动跳转到相关因素调查界面)。
3.小学教师和校长相关因素调查。对抽样的小学教师和校长相关因素调查,将在五月中旬前完成。
4.初中学生、教师和校长相关因素调查。对抽样的初中学生、教师和校长相关因素调查,将在五月中旬前完成。
七、现场监测组织实施
1.各中小学组织实施本校现场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工作,研究制定适合本校实际的现场测试(相关因素调查)工作实施方案及应急预案。
2.各中小学主动对接卫健、公安、电力部门全力保障现场测试和相关因素调查顺利实施。
3.各中小学做好计算机教室设备、网络等网上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所需条件的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
4.各小学做好体育运动场地、环境、器材等测试条件的排查和问题整改工作。
5.各中小学统筹做好现场测试及相关因素调查事务安排,包括各小学“驻点巡视专员、主体测员”等2人的遴选和派出,以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工作培训。
6.4月19--22日,各小学再次核查场地布置、设施设备检查、公示栏设置等准备工作。组织召开工作会议,认真学习操作指南等文件,安排部署分工,做好模拟测前各项准备工作。
7.4月23日,做好抽测学生名单下载及公示,对参与教师再次培训,组织参测学生进行现场模拟演练,为4月24日模拟测试做好准备。
8.4月底,各小学按照省厅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学业质量、体质健康和相关因素调查等现场监测,上报监测结果和监测纸质档案。
9.5月上旬,各中小学按要求做好小学教师和校长、初中学生、教师和校长相关因素调查。
八、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开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监测,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各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工作分工、强化工作责任,确保现场测试工作顺利进行。
(二)协同配合。此项监测工作专业性强、覆盖面广、工作量大,工作环节多,各学校要加强与卫健、公安、电力等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各校主导,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测试期间电力供应可靠、网络畅通稳定、学校周边安全,确保现场测试程序严谨、操作规范。
(三)强化责任。各校要根据时间节点,早谋划、早部署。要细化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现场测试操作标准和操作流程,严明测试纪律和保密纪律,确保各类测试数据真实。对在现场测试过程中存在弄虚作假、冒名顶替等违规行为的主体,省厅将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