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区紧扣学校体育的方针政策,以立德树人为工作目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深入贯彻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提升我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创新活动组织形式,提升活动科学高效。通过学校轮流承办加强主导参与,因地制宜简化赛制程序,开通云直播共享平台,坚持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安全教育、体卫艺教育有机结合,审慎稳妥的组织各项赛事活动。形式改变并不影响成绩瞩目,我区学校体育在国家、省、市多项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21年郑州市青少年校园篮球联赛陇西小学获得U8混合组和U12男子组一等奖、汝河路小学获得U12男子组一等奖、幸福路小学获得U12女子组二等奖、淮河东路小学获得U10混合组三等奖、二中和82中获得初中男子甲组一等奖;在省体育局、省教育厅主办的2021年河南省青少年线上智力运动会中,长江东路第二小学在电子制作项目中包揽了多项一等奖,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政通路小学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2021年全国青少年体育“万华杯”第十八届全国少儿足球(夏季)邀请赛中,陇西小学南校区获得U8组冠军。目前我区正在进行校园足球班级“冠军杯”和“区长杯”比赛,按市校足办的要求选拔出线学校,认真备战市级比赛。
二、积极参加线上活动和线下培训,建设青少年特色体育活动阵地。2021年组织我区幼儿园、中小学积极参加省幼儿基本体操教师培训、市中小学体育教师简化少林拳培训、市中小学校阳光体育大课间培训、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教练员裁判员专项培训等各级各类培训,确保出勤率和合格率。组织26个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录入全国青少年体育基础数据统计填报系统。2所幼儿园新申报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2所小学新申报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0所幼儿园申报手球进万园活动。全区幼儿园、中小学认真培育特色项目,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从培养兴趣开始,逐步完善受学生喜爱的学校体育教学模式,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全力为辖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育教育资源。
三、多项目发展,持续打造特色品牌学校体育。全面提升“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质量,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2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幼儿园6所,2020-2022新周期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6所、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5所,手球特色项目幼儿园1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9所,全国青少年网球特色学校7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冰雪运动特色学校3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3所,全国科技体育试点校1所。按照特色突出、成绩显著、长期坚持的原则,二七区学校体育品牌创建影响力日益增强、品质更加坚实。
四、多形式监测干预引导,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牢牢把握健康第一准绳,强化政策措施牵引带动,各项健康指标持续向好。启动每年4次视力监测,持续做好每年1次体检和1次体质健康测试工作,完善学生健康电子档案,以此数据评估干预。深化体教融合,推动文化学习与体育锻炼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推进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建设,强化体育开设刚性要求,正向引导宣传,体魄强健逐步成为新时代学生的标配,健康活力正成为校园新风尚。增设并科学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引导家长支持和保障学生校外体育锻炼每天不少于1小时。加强家校共督共建,围绕宣教日、月积极开展相关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了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
五、体育经费投入。全区各个学校在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保障上落实到位,学校体育工作经费、体育教师服装费等保障充足。
六、体育教师与体育场地。全区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课时数和学校学生数量配足配齐体育老师,学校采用校聘等方式招聘兼职体育老师,多渠道多方面配备体育老师,以满足学校体育工作的需求。虽然有缺编,但是基本能够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育局积极组织体育教师培训和学习活动,教研室定期组织体育教研活动。运动场、器材室、体育器材配备完善,可以充分保障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大部分学校体育场地实现了塑胶化,并逐年新建和翻新改造,课余时间,学校体育场地基本能够保证向青少年学生开放。
二七区将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特色品牌等级,持续开展阳光体育竞赛活动,精心布局、严格管理、开阔创新,全力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发展。